雷冬竹及团队救助的一位听力残疾母亲,终于听到了自己的孩子喊她“妈妈”,雷冬竹供图。雷东柱和被救援队救出的一位听力残疾的母亲终于听到他们的孩子叫她“妈妈”,雷东柱提供了照片。
作者|健康时报记者王爱兵
编辑|胡鑫
“在我从湖南到北京参加两会的路上,我们曾经救过的一位听障妈妈给我打了视频。她终于听到了外面世界的声音,听到了期待已久的孩子在叫她‘妈妈’。”
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雷东柱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我很高兴听到声音应该是他们的权利,但他们被各种原因剥夺了。幸运的是,我们有能力改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的最新数据,世界上有9亿多人面临失聪的风险。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我国残疾人8296万人,其中听力残疾人2780万人,居各类残疾人之首。其中0-6岁听力残疾儿童约13.7万人,耳聋患者每年增加3-10万人。中国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是聋儿。
“耳聋的原因有很多。在所有导致耳聋的原因中,遗传因素高达60%。在孕前或孕早期改善耳聋基因筛查,指导优生优育,可以达到耳聋的一级预防。”雷东柱建议完善听力残疾“三早”(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防控体系,明确“防增防减”防控目标。政府应带头,各方应努力推动新生儿耳聋基因的普遍筛查,减少听力残疾的发生,增加对现有耳聋患者的援助,加强语言康复机构的建设,巩固和扩大卫生扶贫的成果。
雷东柱说,“以上建议可以减少听力残疾儿童的增加。股票问题也要注意。人工耳蜗手术是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最佳手段。目前成年人听力残疾人数较多,但助听器(0.25-3000万元/台)、人工耳蜗(6-30万元/台)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国家、省、慈善救助项目大多针对残疾未成年人。
因此,雷东柱还建议,“首先,要为各年龄段的听力障碍者提供医疗救助,帮助学生和工人,将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实行国家集中采购,降低产品价格。同时,人工耳蜗手术是指眼科白内障手术补贴和医疗保险报销模式。减轻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为幸福美好生活的构建保驾护航;其次,要以城市为单位,与财政、残联、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合作设立听力言语康复机构,落实场地、编制、资金等问题。同时,培训和康复费用将纳入医疗保险范围。"

发布时间:2021-03-06 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