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据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 9援引塞浦路斯媒体报道,塞浦路斯大学的研究人员疑似在当地发现了德尔塔和奥米克隆的重组新冠肺炎菌株。其基因更接近于Delta株,但具有大量Omicron株的独特变异。因此,该菌株被研究人员命名为“Deltacron”。
不久,世卫组织对此进行了报告和澄清。据1月11日的相关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驻新冠肺炎的技术总监Maria Van Kerkhoff表示,“Deltacron”可能是测序过程中样本污染的结果,而不是两种病毒变异体的结合,并建议不要使用“Delta cron”这个名称。
然而一波三折,“德尔塔乔恩”又被举报了。2月11日,英国健康与安全局(UKHSA)的每周菌株监测报告显示,在英国发现了这种新的“杂交”菌株——“Deltacron”,当局正在对其进行监测。
报道称,这种超级变异的新毒株是在一个人同时感染德尔塔和奥米克隆时进化变异的。然而,在英国仍不清楚这种菌株是从海外传入还是出现在英国。UKHSA官员也不知道这种新进化的病毒的传染性有多强,或者有多严重,以及是否会影响疫苗提供的免疫力。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3月11日报道,法国科学家通过基因组测序首次证实,之前引起大量关注的新冠肺炎德尔塔克隆变异体确实存在,它结合了新冠肺炎德尔塔变异体和奥米克隆变异体的变异体。这篇文章发表在医学研究论文预印网站medRxiv上,法国很多地区都检测到了这种变异。目前,美国和欧洲已有相关病例报道。
此外,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GISAID)提供的数据显示,丹麦和荷兰也发现了“Deltarjon”相关病例。总部位于加州的基因研究公司Helix在美国发现了两例病例。据英国《卫报》报道,英国已确诊约30例“Deltarjon”。此外,根据GISAID的说法,这种新的变种可能从一月份开始在人群中传播。
法国研究人员指出,一种新的杂交变体“Deltarjon”是通过重组产生的。所谓重组,就是一个病毒的两个不同变种同时感染一个病人,交换遗传物质产生新的后代。这篇发表在medRxiv上的论文指出,“Deltarjon”变体的“主干”来自Delta变体;它的刺突蛋白——,使病毒能够进入宿主细胞,来自奥米克隆变异体。
世界卫生组织(WHO)首席科学家Sumiya Swaminatan博士3月8日在推特上写道:“我们已经知道,当多个新冠肺炎变种传播时,人类或动物可能会发生重组事件。现在,我们需要等待实验来确定这种新变种的特征。”
据Worldometer实时统计,截至2022年3月14日8时左右,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58150914例,死亡6065620例。全球单日新增确诊病例1847992例,新增死亡4089例。美国前总统新冠肺炎检测呈阳性。
据卫生健康委通报,3月13日0时至24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437例。其中,100例来自海外,本土病例1337例。.
3月14日,张文泓博士通过微博发表了一篇关于当前国内疫情的长文。全文如下:
抗疫两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漫长冬夜还是倒春寒?
经过两年多的抗疫,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尽管病毒被挡在国门之外,但感染率和死亡率都很低。但春节过后,第一,香港迅速进入第5波疫情,仅一个多月就有一例疫情失控。这一波Omicron BA.2很快,大陆和香港大部分都是这个。这种疫情在中国目前处于指数上升的前期。我们团队在对感染病例数进行监测时发现,我国在2月份全国范围内一直处于散发病例的低水平流行状态,但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总病例数在200例以内。但从3月初开始,从3月1日的日均119例到3月12日的日均3122例,仅用了11天,这是在新冠肺炎主动监测和防控的形势下发生的。由于短时间内病例较多,全国各地都难免出现一些。
慌乱,上海也不例外。上海的精准防控在这次奥密克戎BA.2传播之际,由于发生突然,启动晚,病毒快,目前仍处于与病毒的并跑阶段,感到非常吃力。在对病毒传播的迅速遏制与较大面积的管控中,平时最有特点的上海温度似乎随着抗疫的紧张度上升而有所下降。其实,我们和病毒的争斗将会长久地持续下去,但是防控的节奏不能乱,大家对于下阶段防控的信心不能丢失。当前,为了实现社会面的清零,上海虽然没有停摆,生活都在继续,但是生活的节奏已经开始慢下来,并且迅速对重点区域开始进行精细的管控与筛查。我们相信,奥密克戎BA.2再快,也会受制于生活节奏的慢下来。我们只要慢下来,病毒就快不了。 与此同时,香港同胞与新冠第五波疫情的争斗非常激烈,但也积累了大量的与病毒斗争的经验。今天下午,我和香港大学的病毒学家讨论了数小时。对于未来,我们都有高度一致的看法:
1. 病 毒的毒力真的是明显降低了 ,香港这轮疫情死亡的病例除了年纪大是高风险因素外,绝大多数有明显的基础疾病。换句话说,免疫功能正常,打过疫苗的,无论是何种疫苗,只要是加强过的,基本上都没事。对于这个病毒,消除恐惧是我们必须走出的第一步。
2. 我们统计的上海近六个月收治的2266例病例中,大多数是海外输入性病例,94%打过疫苗。
这2266个病人中,重症的只有0.1%,危重症(需要插管)和死亡的一例也没有。有人说病人中94%的打了疫苗还感染,说明疫苗没有用。这就不讲道理了。现在国际旅行的人疫苗接种率很高,达到90%以上,其中不到5%的入境时候被筛查出来有核酸阳性。你去看这感染的5%的人,当然是大多数打过疫苗,这可以理解为打了疫苗仍有突破感染的机会。但是重症率与死亡率真的低于流感了。
3. 香港数据,新加坡和英国数据都显示,不打疫苗不一定有事,因为病毒已经变得相对比较弱了。
但是有事的绝大多数都是没有打过疫苗的。在香港这次疫情中,死亡个案中,有 89.4%的人并无接种疫苗或只注射了一针疫苗。而 80 岁或以上的死亡个案中,更有 91.5%的人未接种或只打了一针。根据死亡率分析,接种一剂或未打针人士的整体死亡率是 2.03%,相较接种两针人士的 0.09%,有 23 倍的差别。
4. 3 月 10 日英国《每日邮报》称,由于经过群体感染与高水平的疫苗接种,包括付出了惨痛的群体感染过程中大量人员的损失,新冠肺炎在英国的致死性已经低于流感。病死率下降了七倍,仅为 0.03%。由于奥密克戎已经变得很温和,在实现了广泛接种和自然感染率的国家,新冠病毒现在可能甚至没有流感那么致命。 但
这些都不是我们躺平的理由,对于未来抗疫,我们应该有很清晰的思路,而不是整天在争论是清零还是共存。
1.这个病毒的病死率已经很低很低,在已经实现群体免疫的国家,病死率已经低于流感。但是我们中国如果现在迅速开放,会引起短时间内大量人群的感染,即使再低的病死率也会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和社会生活的短暂休克,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2. 我国现在高龄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相当高的比例由于害怕疫苗接种的副作用,还没有充分接种,一旦普遍感染,后果不堪设想。下阶段我们无论如何要对这部分人群做好保护。
3. 通过最近全国各地的疫情应对情况看,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社会资源的配置上,还没有做好应对大量病例同时出现的准备。现在全面开放一定会出现医疗资源挤兑,造成难以预计的过度死亡。
4. 因此,近期我国继续采取社会面清零策略,将传播极快的奥密克戎第五波疫情压制在完全可控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持久性地采取封城和全检测的策略。
5. 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与可持续的。我们要借助此次一定会到来的社会面清零所带来的难得的机遇期与窗口期,准备好更为完备、智慧、可持续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包括:老年人普遍的第三针接种,以及更好的疫苗与疫苗接种策略,可以广泛供给的口服药物,可以负担得起的广泛提供的居家检测试剂,得到有效训练和预演的分级诊疗策略,未来居家隔离的流程,下一次更大规模输入与本土疫情叠加时所需的完整防控体系和充足医疗资源的准备等。前几天有记者问我,为什么接种了这么多疫苗还不能躺平呢,我说这些准备都没有做好,能躺平吗? 这次疫情来的很突然,与其说是冬季还没有过去,还不如说是一次倒春寒,但当我们看清了前方的道路和必将到来的春天,又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
本文综合整理至:科技日报、澎湃新闻、@张文宏医生
发布时间:2022-03-15 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