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解读:如何从政策变化中看诊所发展趋势?(文末福利)

来源于好医宝,作者徐毓才

随着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的不断深入,诊所政策也在不断放开。

那么怎么样能够从政策变化中阅读出未来趋势,今天笔者就从政策的来龙去脉、先期的地方实践、国外的做法、潜在的社会需求四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来分析分析。

一、政策的来龙去脉

1994年,与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同步发布了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其中设置了“诊所基本标准”。

2010年8月,卫生部印发了《诊所基本标准》的通知(卫医政发〔2010〕75号),通知指出,1994年《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公布以来,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执行诊所基本标准,切实加强诊所的准入管理,对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诊所的基本标准已不能满足准入管理的需要。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体系,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并保障诊所的医疗安全,卫生部组织对诊所的基本标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2010版《诊所基本标准》。

通知明确指出,《诊所基本标准》是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诊所执业登记和校验的重要依据。对于达不到《诊所基本标准》要求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得予以登记和校验。已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但不符合《诊所基本标准》要求的诊所,应当于2010年12月31日前完成整改。逾期不符合《诊所基本标准》的,由登记机关注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由此可见,2010版诊所基本标准的核心在于“规范”。

时隔9年后, 2019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国家医保局联合印发了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9〕 39号,以下简称《意见》),决定于2019—2020年,在北京、上海、沈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等10个城市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工作,并将根据试点经验完善诊所建设与管理政策,然后在全国推广。

文件指出,促进诊所健康发展,是深化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吸引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是落实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改革完善诊所政策,提升诊所医疗服务质量,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推动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工作目标是诊所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全面提升,在为基层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形成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诊所,成为公立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

由此可见, 吸引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形成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诊所是《意见》出台的核心要义。

2019年11月8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诊所改革试点地区诊所基本标准(2019年修订版)》。

文件最主要的亮点被归纳为五个:

一是提高开办诊所医生的准入标准,由2010年版本职称要求的执业医师提高为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

二是进一步放开可通过合作拓宽服务项目的领域,2010版仅列出检验、消毒供应,而2019年修订版还增加了医学影像、心电、病理、等;

三是取消对诊所的使用面积和建筑布局的要求,只明确可以“满足诊疗科目医疗需求”。2010年版本要求,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在建筑布局要求开设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治疗室、处置室不少于10平;观察室不少于15平;

四是取消了“注册资金到位,数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确定”这一条;五是新增“建立信息系统,并按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及标准要求,与医疗服务监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二、先期的地方实践

以深圳为例。2017年11月1日,《深圳市诊所设置标准(试行)》正式实施。

深圳标准呈现了五大亮点:

一是放开数量、距离限制,不再对各类诊所量身定做,而是设置了一个“通用”标准;

二是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均可申办诊所”,突破了“诊所只能由执业五年以上的医师举办”的要求;

三是取消注册资金金额标准;

四是放宽设置科目限制,最多可办4个科目。《标准》要求,只设1个诊疗科目的诊所,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每增加1个诊疗科目或者1台口腔综合治疗台,至少增加建筑面积20平方米。化验室、药房等设施,可以通过第三方机构购买服务实现;

五是建立“1+8”长效医疗监管机制:包括严格准入制,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制、医师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制、医疗机构负责人约谈制、通报公示制、全面巡查制、校验现场审查制、退出机制、扶持引导机制等。

三、国外的做法

以新加坡为例。多数新加坡社区全科诊所能做到500万元以上甚至1000万元以上的年收入。有五个特点:

一是服务病种更多。在新加坡,全科医生是一个什么病都看的全能医生。因新加坡全科诊所地处社区,主要辐射范围源于社区周边的群众,其秉承“一生一世,从头到脚,线上线下,由生到衰”的信念,提供从新生儿体检到年老照护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在服务项目中,以感冒(排名第一),肠胃炎,皮炎,慢性病,检验服务最为常见,年度10大常见病种的贡献门诊量约达13400例。新加坡诊所的服务项目中还包含体检类,接种疫苗类,法医服务类和事故报告类服务。

二是营收模式多样化。诊金是社区全科诊所体现医生价值的核心表现方式。新加坡全科诊所诊金费用在30-60新币/人不等,依照不同社区及医生的名气定价。在新加坡社区全科诊所的营收结构中,诊金约占营收比例的60%,药品约占20%,检验费用占比10%,小手术+配套其它服务约占比10%。在付款方式的选择上,80%以上的付款方式为病人自付,极少诊所愿意和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因为其对药品价格的管控过度及货款帐期过长导致诊所利润降低等原因。

三是发展专科技能。全能医生需要不断地后期修炼。全科诊所医生专科技能的突破将帮助病人解决更多问题,提供病人的便利性(减少转诊),以增加客户粘性及自身的营收能力。很多社区全科诊所都会根据周边病人的需求进修不同的专科技能,社区全科诊所结合最多的专科类型分别为医美,皮肤科,妇科, 骨科。全科诊所与专科诊所是相辅相成,共生互补的。虽然全科诊所会转介疑难杂症的病人到专科诊所就诊,但是如果全科医生自身拥有的技能够硬,又何需把自家的”生意”拱手让人呢?可见持续学习新的专科技能也是增加诊所盈利的关键之一。

四是社区诊所服务富有“人情味”。除了提供基础医疗服务外,新加坡社区全科医生作为终身家庭医生,针对不同家庭成员的不同需求,也推出了人性化,有温度的,以病人为中心的增值服务,例如:量体重身高,量血压,掏耳朵,检查耳道健康,心理辅导等。医生提供增值服务既有利于建立与社区居民拉近距离,建立商誉,它还是医生更好地了解病人,更深入地挖掘病人多方需求的重要渠道。如何通过增值服务来丰富营收模式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思考探究的问题。医生助理是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同理心。因为我们身处的是医疗行业,我们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过失都可能直接关乎到病人的身心健康。作为一名医生助理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的接待服务,更应该把眼光放在洞察病人的需求上。

五是政策支持。新加坡医疗卫生系统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 评为亚洲最有效的医疗卫生体系,其医疗GDP支出仅为4%,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美国为16.2%,日本为8.3%),中国为6.6%。其医疗卫生体系高效运作的背后有政府政策的强有力支持,更有国民对自我健康的高度负责。政府的政策规定,社区全科诊所承担80%的基础医疗门诊服务,其余的20%则由公立综合诊疗所提供。相对于私立社区全科诊所,公立综合诊疗所主要针对低收入人群以及作为分级诊疗的转介点而存在。其费用较私立全科诊所低,候诊时间长,且无法自主选择医生及昂贵的药物品种。政府不断引导居民对自己健康负责,并有意识地鼓励病人自己直接支付一部分医疗费用,减缓对医疗的过度需求,以及对国家福利或第三方医疗保险的过分依赖。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有权力享受无限制医疗服务,国家,雇主或保险公司应为此买单的心理”,是应该及时被抵制的。

四、潜在的社会需要

诊所最大的特点是方便快捷,以贴近群众、服务群众、走进家庭为发展趋势,以专业、专注、专心为优势,相对于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以价格放开和用药不受限制为特点,可以提供物有所值的全科或专科服务,这也是区别于公立基层医疗机构的关键。同时越来越被纳入分级诊疗体系,实施“基层首诊”,成为健康守门人,有成为群众首选的各种得天独厚的条件。

另一方面十年医改强基层基本不成功,给了诊所放开与发展的必要。5万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风波暴露出签约服务存在诸多问题,也许正是基于此,这次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意见明确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纳入诊所的主业,必将为诊所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从以上四个方面分析看,诊所必将成为未来基础医疗的重要方面,或许可以成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替代品。然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很多试点地区推进的步履蹒跚也令人担忧。有一位诊所试点地区的朋友就反映说,去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询问诊所备案情况,工作人员回答说,没有这个政策,由此可见,好事多磨。

好医宝专栏作者:徐毓才

发布时间:2020-01-12 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