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作者|健康时报记者王爱兵·秋月·许婷婷
编辑|吴世南
“从今年开始,我就开始准备医保谈判。结果还没出来,就感觉心还在眼里,很紧张。”
参与谈判的一家制药公司的负责人告诉《健康时报》记者。他们要谈判的药是“肿瘤药”,就像去北京为医保谈判“赶考”一样。
为期三天(14-16日)的2020年全国医保药品目录准入谈判结束。与以往不同,到12月18日,药物入围名单还没有公布。从医保谈判现场出来的业务代表,因为签了保密协议,大部分都是面带微笑,不跟记者说话。
谈判地点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人大会议中心。住在附近的“爷爷”和“阿姨”不理解这里正在进行的医疗保险谈判。“只是感觉最近这门口好像有人。”68岁的王女士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希望尽可能多的药,好的药能进医保,价格真的能降下来,让我们老百姓买得起病吃得下。医学。”
参与医保谈判的药企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等待入场,王艾冰摄。参加医保谈判的药企代表在人大会议中心等待入场。王爱兵的照片。
“等待最后的结果,唯一能说的就是祝福。”12月18日,一家外资制药公司的相关人士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本次医保谈判的候选药物有两种,目前仍在等待医保局公布入选名单。
2020年12月16日晚7点,随着黑色素瘤最后一次药物谈判的完成,2020年全国医保药品目录三天调整完成了最紧张的谈判。
“积极争取”是大多数参与谈判的制药企业的共同态度。虽然每个药企的“谈判组”只能由三个人组成,但在场的药企几乎都是“大部队”,三个人进去谈判,其他人则在人大中心大门外等好消息,时不时通过手机和里面的“队友”沟通讨论。
根据此前公布的《2020年全国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和《2020年全国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调整申报指南》,整个医疗保险目录调整程序分为五个阶段,从2020年7月至8月为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和公布目录调整的原则和程序;8-9月为申报阶段,企业可以根据申报原则进行申报;接下来进入专家评审,推出可以参加谈判的名单;然后,就是谈判阶段。在谈判初期,会组织专家进行测算评估,确定价格。
根据现行医疗保险目录调整方案,首次实行企业自行申报方式,新上市药品或适应症/功能性重大变更药品的截止日期延长至8月17日。
谈判结束后,2020年的医疗保健谈判只需等待结果的公布。《健康时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今年的谈判规则与去年类似:国家医保局先给现场医保专家一个医保赔付的预期价格,然后企业进行两轮“盲报”。如果两个报价都超过底价的15%,那么制药公司及其药品将被直接淘汰。
12月14日第一天的谈判集中了糖尿病药物,出现了很多来自“明星”制药公司的重磅新产品,包括辉瑞/默克的Eto Gliadine、勃林格殷格翰/礼来研发的利格替丁二甲双胍片、默克的Siglidine二甲双胍片、诺和诺德的德固门双胰岛素注射液、礼来制药的度拉糖肽、国内企业上海任慧生物的贝那鲁肽
“我们带来了一种肿瘤药物,因为现在市场上只有一种进口药物和我们一样,所以我们成功通过了之前的环节,进入了谈判的步骤。现在只能看结果了。”参加这一轮谈判的一家国内制药企业的工作人员霍正海(化名)告诉记者。
“谈判一大早就来了,具体谈判价格主要考虑企业发展、医保负担、患者需求。”心里的想法一定要进去,所以现在还是有些紧张,因为只有进了医保,我们的福利才会更多,药品的可及性才会更好。".霍正海说。
“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尽最大的努力,尽最大的诚意,争取能够谈一谈。”另一位参与谈判的制药公司谈判代表说:“目前还不能透露我们是哪种药物。只能说,我们说的是一种肿瘤药,为了进入医保目录,准备了将近一年。”。
由于签署了“保密协议”,大多数谈判者将保持沉默。一位完成谈判的医药公司负责人也告诉《健康时报》记者,现场有5个房间同时谈判,完成两轮报价后可以当场出结果。
"专家非常有礼貌,没有如此激烈的讨价还价过程."但当被问及谈判是否成功,医保局是否曾大幅度降价时,负责人保持沉默。
据一家中成药公司在谈判第一天透露,独家产品下降幅度在30%~40%左右。“今年如此严格保密是有一定原因的。如果披露了部分价格,可能会被国外收走。他们会参考这个价格。这个结果可能对中国的降价有一定的影响。保障也是让大家不愁降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备受关注的 PD-1有望成功进入行业内不超过3家的医疗保险
12月16日,本次谈判的最后一天,备受关注的7种PD-1药物将于今天进行谈判。NPC会议中心外面的人比前两天多了一些。除了医药公司和媒体的代表,还有一些医疗基金投资者。
“我觉得能成功进入的药可能不超过三种,因为毕竟价格在那里,但我个人认为国内企业想做大。”一位要求不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健康时报》记者,他谈到了去年唯一进入医疗保险的PD-1信达(Daboshu)。他说:“这个跌幅可以说非常大,价格是9.8万。我估计今年的参赛肯定会低于这个价格。”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目前国内批准上市的PD-1PD-L1单克隆抗体有8种,其中国产PD-1单克隆抗体有4种,分别是信达生物的信迪利珠单克隆抗体(商品名:达博舒)、君实的Treeplex单克隆抗体(商品名:易拓)、恒瑞的卡瑞利珠单克隆抗体(商品名:埃丽卡)、百济神州的特雷珠单克隆抗体。进口PD-1有两种,分别是默克利珠单抗注射剂(商品名:K药)和百时美施贵宝进口的PD-L1有两种,分别是阿斯利康的Imfinzi和罗氏的Tecentriq。
信达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国产PD-1在患者辅助后价格水平接近,4种产品每年的治疗费用在10万元左右。
2019年,只有信达的大宝树通过协商成功进入医保名单,适应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由于一般药物进入医保目录后会有两年的续保期,今年只需协商7种PD-1PD-L1药物。据媒体报道,今天上午的谈判主要是关于进口PD-1产品,今天下午的谈判主要是关于国产PD-1产品。
李陵道:“在这一块,我们国家可以说走得很快。这些发达国家很多都没有纳入医保,因为我们的市场份额大,降价空间应该不小,应该是比较好的结果。”
在现场,记者没有等待相关企业代表透露信息。除了PD-1PD-L1药物外,今年还注意进一步放宽创新药物的截止日期。国家医保局医疗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宪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5年至2020年8月17日新上市的药品或适应症/功能主治发生重大变化的药品纳入审查范围。这意味着今年将有更多的创新药物进入医疗保险谈判。
2017年至2019年,成功协商药物的平均降幅持续上升,2019年新增70种成功协商药物的平均降幅达到60.7%。“从谈判成功率和下降幅度来说,应该和之前的没有太大区别。”李玲告诉记者,事实上,自全国医疗保险谈判成立以来,结果表明各方都相当满意。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凌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医疗保险谈判实际上是世界上一种常见的方式。一方面,国家医保局要让中国人用物美价廉的药。一方面让药企成长,最好的结局就是让更多的好药进入医保目录。”
有人喜有人悲,专家预测入围产品仍将大幅降价
“还不错”、“在预期范围内”和“谈得不错”...在现场三天后,记者还可以看到一些参与谈判的企业笑着走出来。阿斯利康的副总裁黄斌,去年被灵魂人物讨价还价,当他在谈判结束时走出大门时,他特别放松。当被问及是否有多次降价时,他开玩笑说:“我能想象。”在谈到今年是否有灵魂议价的场面时,他说:“我没赶上,因为今年很多事情都比较透明。大家都很清楚,价格基本在自己的预期之内,说得好。”
第二天在医保谈判现场,《健康时报》记者还观察到,一家跨国制药公司的代表大步走出人大会议中心时,直接给医保局的报价打电话,让他们“不满意”。据《八点健康新闻》报道,一位接近医保局的专家表示,自费每年30万以上的治疗罕见病的药物,可能不具备谈判资格。
前不久,医保局在回复NPC代表建议时表示,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疗效确切、可由医保基金承担的罕见病药物将逐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一些特殊罕见病的药物,价格特别贵,因为远远超出基金和患者的承受能力,不能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一些制药公司已经放弃了这轮医疗保险谈判。“创新药物进入医疗保险当然是一件好事。进入医保的创新药物价格非常非常低,意味着不可能所有创新药物都参与谈判。相对于国内的创新型药企,外资企业的产品线非常多。除了目前国内对创新药物的支持外,外资企业将更加积极地在医疗保险领域进行价格互换。”一家国内制药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健康时报》记者,除了医疗保险谈判,国内一些制药公司在过去十年里只有一种新药。
然而,“总的来说,我认为医疗保险谈判绝对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可以让人们更快地享受到新药的好处”,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凌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自2016年以来,国家每年都进行一轮全国药品价格谈判。经过2016年第一轮谈判,三种药物谈判成功。2018年,全国医保准入谈判由全国医保局接手。当年17种抗癌药物谈判成功,2019年97种药物谈判成功。
根据医保局此前发布的《2020年全国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通过正式审核的申报药品目录》,今年共有751个品种通过正式审核,这意味着今年进入谈判的药品数量几乎是去年的5倍。
“预测底价应根据国际招标和其掌握的企业生产成本加上中国市场份额来定价。应该是比较客观的价格。”李玲告诉记者,其实在现阶段的谈判中,药物的性价比可能考虑的更多。虽然今年药品涨了不少,但是价格应该已经大幅下降了。原因是过去药品流通成本太高。进入医保目录后,药企会节省很多营销成本。"
至于最终的谈判结果,相关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暂时不会公布,“相关消息将在几天后公布”。《健康时报》也会密切关注。
发布时间:2022-02-09 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