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丨撰文 高翼丨编辑
多米诺骨牌,一张张倒下,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判断第一张牌何时倒下,以及倒下的多米诺骨牌的规模有多大。 免疫学家、创新药投资人、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荣誉理事长朱迅,是最早看到中国创新药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摇摇欲倒”的人。 但他不看好中国这一波创新药的时间实在太早了,以至于很多业内人士“不以为然”。2006年,谈到“谁动了新药研发的奶酪”这一主题,他公开讽刺,“没有任何人动你的奶酪,因为中国创新药根本就没有奶酪。”
——9年后,毕井泉出任国家药监局局长,才开创中国创新药飞速发展的时代, 经历了中国创新药难得一见的增长爆发期:在21世纪初的海归回国潮下,2015年政策红利开启后,资本不断涌入,Biotech层出不穷,“Fast-follow”(实际上是slow-follow)、license in了大批Me-too药品,使得 中国只用6-7年的时间,将欧美生物制药过去二三十年最好的品种集中抢摘了一遍。 在过去的6年里,朱迅一边炮轰创新药领域中资本催生泡沫、投资者击鼓传花,第三方机构为了企业上市不断做高企业估值的“简单却又畸形”的游戏,但他并未错过这波红利。 他所担任顾问的尚珹资本,在2015年B轮领投了再鼎医药——这也是中国最早大力走license in模式的玩家之一,分别于2017、2020年先后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港交所,是最早走出来的那批本土biotech。
此后,看到了再鼎的成功而不断复制此模式的公司,他一个都没主张投——尽管此后不断出现的这类公司也是这一波红利的收割者。 2021年,创新药领域摇摇欲坠的多米诺骨牌终于倒下。而且,倒坍的范围如此之广,不仅中国创新药领域,全球以美国为代表的biotech,也一片哀鸿遍野。
朱迅预言中的衰败在中国肉眼可见:
截至2022年5月,超过90%港股18A上市Biotech股价跌破发行价,股价高于发行价仅有5家,平均跌幅42.91%;。 而医药界最领先的国家美国,也成为倒塌的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员:纳斯达克/纽交所上市的915家医药股中,除去2021年上市的企业,过去一年平均跌幅60%左右。 更为标志性的事件是,XBI,代表着美国biotech在二级市场走势的指数,自去年初高点至今已经跌去了近乎2/3,而且经历了一场持续时间长达14个月且依旧看不到尽头的大跌。此前两次大跌,持续时间只有6、7个月。 在朱迅看来,在制药领域的泡沫已不多的纳斯达克市场上,它的跌幅接近甚至比中国更严重, 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市场上biotech的泡沫尚未挤净,而且也预示着全球生物领域这一波的黄金三十年已进入尾声。
“没有上一个时代的结束,就没有下一个时代的开始”,曾经的“唱衰者”朱迅,却成了中国创新药下一波红利到来的坚定看好者。 而对“唱衰者 ”的称号,朱迅一直反对,他不看好的是这一波“资本催生”的中国特有的创新药创业及投资逻辑。这一次的大跌,只是过去被透支的未来所经历的报复性回调。
他更认同“研发、临床价值和市场”这种最原始、更接近本质的创新药的发展路线。 但他期待的下一波红利,现在依旧深埋在那些原创的靶点、尚未出现的颠覆性技术中——对全球的所有药企,这都是一条更难走的路。 而6年前,中国大多数创业者和传统大药企选择了一条保守、务实的Me-too、biosimilar、Fast-follow以及“license in”为主的简单道路。在Me-too 药物的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的佼佼者,又面临中国创新药医保谈判的价格腰斩;它们想要出海,却难以和更具挑战性的“First-in-class”的药物抗衡。 就像他无法精准预测多米诺骨牌何时倒塌一样,他坚定看好的“下一波红利”,现在仍处在一个“U”型而非“V”型的底部。 他看到了未来,却依旧不知未来何时到来。
-01- 生物制药的黄金三十年已近尾声
深蓝观: 中国创新药的泡沫现在挤干净了吗?最近90%以上的港股18A上市的Biotech都跌破发行价;还记得前两年科创板的biotech“开盘即巅峰”的盛况。
朱迅: 2019年,一家中国biotech在科创板上市时,当时它的药刚获批上市不久。我认为符合这家企业价值的市值是20亿美元上下,考虑到科创板的红利增加估值50%。结果第一天上市时,市值冲到近500亿人民币。当时我想,这可太惨了,这是透支未来8—10年的发展,还是在企业一切发展正常的情况下。现在,它的估值波动在100亿人民币左右,跌了约 80%。 这还不是最惨的。一家在业内非常知名的美国公司Bluebird Bio,它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离体基因治疗数据库,在几项遗传疾病上的临床研究都是世界领先,国内的很多Biotech融资,都把它
发布时间:2022-06-14 20:06